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前夕,9月2日上午,我们对三位曾经奋战在抗战一线的鸿运国际离退休老干部进行了专访,倾听这些经历战火硝烟的老人,讲述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抗日故事。
王永伦
今年89岁高龄的王永伦老人,于1926年12月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先后在胶东学兵团二营八连、胶东军区十六团二营六连、东北民主联军四纵十二师三十四团任职。“我是由学校介绍的,在山东牟平阜西头参加许世友将军的八路军。”被问及何时参军,王永伦老人时至今日仍然记忆深刻。
1940年9月,开国将军许世友调任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领导部队同日、伪、顽在渤海之滨和清河两岸,展开激烈斗争。1941年正值少年的王永伦参加了八路军,在许世友将军的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了人民武装,粉碎了日、伪军频繁的“扫荡”和蚕食,使敌人心惊胆寒。
在近半个小时的交谈中,王老向我回忆起了那段峥嵘岁月。1926年11月生于山东荣城县,先后在太行八大分区情报处二分区和四分区电话排、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24旅司令部情报处和特务连电话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随校一大队六队等任职,当过班长、副排长和政治干部。当时,王老主要的职责一是传递部队间的信息,二是收集邻县日军情报、观察敌人动向,三是在反扫荡中掩护老百姓安全转移。对于如何高效率传递情报和掩护隐藏,王老可是拿手绝活儿。据王老介绍,在一次反扫荡战役中,转移老百姓后来不及撤退,只好就地隐藏在草丛之中,当时离最近的鬼子只有不到两米远,没有被鬼子发现,真可谓惊心动魄。
在第八纵队24旅司令部期间,除了传递信息和收集情报,王法有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抢修司令部军用电话。为了有效保证电话机的使用和维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敌人手中缴获。据王老讲述,每次参加对日、日伪作战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敌人的电话机带走,即便是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凭着这股干劲儿,得到了总部领导的赞赏。然而,被问及执行任务过程中是否有负伤,王法有淡定的说:“在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负伤是常有之事。”他自己就因负伤住过两次医院,不过每次都是被敌人的冷枪击中,都是一些皮外伤。就连军区贺老总听闻此事后也对他开起了玩笑,说他福大命大。
陈明志,1927年9月出生在河南省永城县刘河区刘河村,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新四军地方大队、新四军江苏河南军分区供需部、解放军第十八军西藏军区司令部任职,历任勤务员、警务员、参谋等。据陈老讲述,小的时候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他十多岁就加入了村里的儿童团任团长,主要负责临近六个村子之间的站岗和检查来往行人的路条。“如果有人没有路条,那肯定有情况,我们就不会让他通过。”陈明志介绍说。在儿童团工作期间,还经常参加新四军的会议,和“老同志们”打成一片。
1939年5月参加新四军地方大队任通讯员,同年该队整编为新四军独立二团。这支部队隶属于素有“淮北铁骑”之称的新四军第四师。整编后,陈明志当上了团部勤务员。1940年前后,新四军领导的独立二团转战于苏南太滆和长滆地区,而陈明志所在的部队于1941年6月在安徽省郭河一带被日军打散。由于当时年龄尚小,陈明志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辗转几次,回到了老家帮助父母务农种地。在此期间,陈明志一边干活儿一边四处打听部队的消息,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1943年10月,在新四军独立团工作的四叔陈书勤帮陈明志联络上了部队,心潮澎湃的他一路“狂奔”300多里重新回到了部队。说起这些往事,陈明志难掩心中的激动。